地缘政治风险对2025年全球经济前景的影响不容小觑。从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到乌克兰和中东的战火不熄,亚洲周边乃至远隔重洋的地缘政治事件将继续施加影响。
与此同时,亚洲经济体的国内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也将成为塑造其2025年的经济格局的关键力量。在中国,更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持续出台的财政刺激措施,有望为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稳定增长奠定基础。印度的基础设施投资和与生产挂钩的激励计划将继续推动其经济增长,而由于通胀居高不下,印度央行可能在连续九次暂停降息后继续维持息率不变。与此同时,日本央行将努力进一步正常化利率,因为通胀似乎稳定在高于2%目标的水平。
综合内部和外部因素来看,2025年,亚洲整体有望保持强劲和稳定的经济增长势头,但进入下半年,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可能有所升级。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24年全球经济增幅为3.2%,与2023年持平。亚洲仍是核心增长引擎,欧元区则陷入了增长疲软的困境,增幅仅为0.8%。这一模式反映在先进和新兴亚洲市场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分布中(参见图1)。进入2025-26年,我们预计亚洲新兴经济体将继续强劲增长,欧元区也有望温和复苏。
图1:全球和亚洲新兴市场的采购经理人指数
数据来源:LSEG Datastream
美国经济在2024年实现2.8%的增幅后,预计今年将以继续2%的增速缓慢、健康地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22-2024年高利率的滞后影响。尽管美国已进入宽松周期,但直到2024年11月,美联储的利率水平仍维持在4.64%的高位,这也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目前,市场的关注重心逐渐汇集到新政府政策对通胀的影响上——这可能导致利率在更长时间内居高不下。
与此同时,收益率曲线倒挂等多项经济衰退指标都在释放出警告信号。2024年8月下旬以来,10年期和2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之差转正。然而,历史上,最近四次美国经济衰退都发生在收益率曲线倒挂结束后不久。此外,基于失业率预测经济衰退的萨姆规则也被触发。萨姆规则认为,当美国失业率的3个月移动平均值减去过去12个月最低值超过0.5%时,经济衰退就可能发生。该规则曾成功预测了美国过去半个世纪的历次衰退。另一方面,有足够的特殊因素表明,最近的失业率上升并非经济衰退的前奏。例如,美国失业率上升的部分原因是劳动力供给增加,而不仅仅是失业人数增加。
总体而言,尽管这些指标发出了警告,我们仍然认为美国经济应该能够实现软着陆。短期内,只要没有重大助燃通胀的政策出台,近期的通胀放缓趋势就有望维持。此外,劳动生产率强劲增长也为美国经济的基本面提供支撑(参见图2)。
图2:美国劳动生产率增长(指数,2007年1月1日=100)
数据来源:LSEG Datastream/Fathom Consulting
特朗普的第二届任期可能给美国的经济政策带来重大变化,继而加剧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幅。他已经暗示要对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出口商品征收20%的关税,对来自中国的商品征收10%的关税。然而,这些计划最终能否成行还有待观察,毕竟,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措施)常被用作毒品和移民等非贸易问题的谈判筹码。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合理地假设,在新一届特朗普政府的领导下,美国的政策将包括减税、对主要贸易伙伴征收更高的关税、实施某种形式的移民管制措施(即“去移民”),以收紧美国劳动力市场、支持化石燃料开采,以及撤销2022年《通胀削减法案》(IRA)的部分条款。考虑到这些政策的作用可能相互抵消,现阶段,我们还很难确定这些政策对美国经济增长和通胀的总体影响。例如,减税可能会刺激经济增长并增加联邦政府的赤字规模,但这些影响又可能会被更高的关税所抵消。实际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政策的力度、推出时间、前后顺序,以及其他国家的反应。
不过,根据特朗普首次担任美国总统的经验以及就任的新政府的言论,我们认为,上述政策在短期内对美国和全球经济的影响可能相对温和。2025年上半年,整体经济有望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下半年增速则可能较上半年有所放缓。
亚洲的经济前景将继续取决于中国的表现。目前,中国经济正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房地产行业的长期调整、消费者信心疲软、通货紧缩、地方政府债务高企以及美国新增的贸易壁垒措施。最新的通胀数据显示,通货紧缩的压力仍未消退。2025年12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0.1%,而前一个月为0.2%。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延续了过去两年的下降趋势,11月同比下降2.5%,但较10月2.9%的跌幅有所减缓。9月公布的一系列支持性政策,包括9月初宣布一揽子货币政策后推出的10万亿元(人民币)债务置换计划,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定支撑。但通胀数据仍显疲弱,10月零售数据也仅实现温和增长(同比增长4.8%),这些都表明,消费者需求和信心仍然疲软。
虽然人们一直担心中国可能深陷通缩漩涡,即通胀和GDP增幅同步降低,但我们仍保持谨慎乐观,预计2025年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望强力推动经济增长。而且,中国经济仍保持4-5%的增幅,与其他国家的通缩经验难以相提并论。
据报道,中国政治局在12月初表示,货币政策将从“审慎”转向“适度宽松”,这是14年来的首次。会议还强调要“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提振消费和提高投资效率。这些应该会为2025年实施的促增长举措奠定基础。
中美贸易战是否以及如何爆发还有待观察。过去十年中,特别是第一次贸易战以来,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保持平稳,对其他主要发达市场的出口则不断增长(参见图3)。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成功地实现了对非美发达市场和其他新兴市场的出口多元化。然而,如果美国对中国出口的商品全面征收高额关税,其他市场吸收过剩商品的难度会越来越大。此外,美国还有可能瞄准中国厂商在海外市场生产的商品,这部分商品目前尚未受到加征关税的影响。
图3:对华贸易总额(占本国GDP的百分比,4个季度移动平均值)
数据来源:LSEG Datastream/Fathom Consulting
注释:其他发达市场包括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和日本。
2025年,尽管地缘政治和宏观经济都面对重大不确定性,我们相信其他主要的新兴亚洲市场将继续表现优异。近年来,新兴经济体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日渐增强,本土政策聚焦于提高效率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支持。我们预计,印度、越南和菲律宾等经济体将在中短期内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参见图4)。然而,这些市场的价格压力也在不断上升,需要央行审慎抑制物价上扬。我们预计,大多数市场(尤其是发达市场)有能力将通胀稳定在2%上下。一旦新兴市场的GDP增幅突破5%,它们将需要在经济增长和价格稳定之间做出更严格的权衡。
图4:全球及亚洲部分市场的GDP增长和通胀(2025-2029年)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2024年10月
注释:2025-2029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图中添加了线性趋势线以供参考(增加了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前10年和21世纪10年代的趋势线)
经济增长
全球和亚洲经济有望保持增长势头,但前提是美国的政策不会导致太多干扰,而且中国的再通胀政策能够快速落地。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有助于推动财产及意外险需求增加,而人们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规避情绪则为气候和灾难相关保险的强劲需求提供支撑。过去10年,财险的保费规模与实际GDP增长密切相关——实际GDP每增长1%,非寿险保费就会增加约0.62%。然而,近期保费规模的增长主要是得益于费率上涨,而非承保范围扩大,因此保障缺口可能进一步扩大。我们预计,2025年保费扩张将进入新的阶段,承保风险敞口可能反弹(但对赔付率有负面影响)。
利率
尽管特朗普希望看到利率加速下调,但关税威胁(以及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可能会诱使美联储在货币宽松方面采取更谨慎的路径。此外,虽然发达市场的央行之间高度同步,但新兴市场的货币政策更加多样化。也就是说,利率的绝对值将在更长时间内保持在高位,一定程度上缓解保险投资的压力。
通胀
一些正在筹备中的政策可能会引发通胀,包括美国的减税和提高关税。叠加去全球化、人口结构和脱碳带来的结构性通胀趋势,整体通胀水平可能从目前接近2%的水平反弹。通胀卷土重来,可能导致理赔通胀上涨,对保险行业产生负面影响。不过,考虑到各个业务线的特殊性,通胀对不同险种的实际影响会有所差异。
金融市场波动
特朗普的第二届任期,尤其是美国经济政策的潜在变化,或给宏观经济带来较大不确定性。他的政府议程,包括减税、对主要贸易伙伴提高关税和放松监管,可能在短期内刺激美国经济增长,但也可能推升通胀压力。这些政策还可能与美联储的决策发生摩擦——面对持续通胀,美联储始终对利率持谨慎立场。此外,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可能进一步加剧市场不确定性和金融波动性,因为这些冲突有可能扰乱全球供应链,特别是在关键行业。这些地缘政治风险与美国国内政策变化之间的互动将是2025年市场动态的关键因素。
2025年,全球经济需要在增长机遇与重大风险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点。技术进步、公共投资和可持续发展计划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可行路径。然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高负债、通胀压力和政策不确定性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尽管如此,轶事证据仍然表明亚洲,特别是新兴亚洲,在今年和未来几年将继续表现优异。